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组工文化 [本页支持双击滚屏]
字体大小:
“革命文化立心铸魂”系列之九在为民服务中弘扬沂蒙精神
发布时间: 2020-04-16   访问量:0   信息来源: 姓名:     保护视力色:

蒙山巍巍,沂水汤汤

八百里沂蒙,山高水长

和山一样凝重、水一样深情的,是孕育于这方热土的沂蒙精神。

2013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临沂时指出:“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、井冈山精神、西柏坡精神一样,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,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。”在接见践行沂蒙精神先模人物时,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:“革命胜利来之不易,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,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,为人民谋解放,人民跟党走,无私奉献,可歌可泣啊!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。”

党为人民谋利益,人民坚定跟党走,沂蒙精神正在遵循着这样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,始终与时代同行,并不断标注着鲜明的时代印记。

感天动地

历史,选择了沂蒙山。

革命战争年代,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,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。

历史不会忘记,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里,王尽美、李清潍、刘晓浦等一大批走出沂蒙大山的有志青年,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,在白色恐怖中带着“火种”回乡传播共产主义思想,沂蒙山区成为中国北方觉醒最早的地区之一。

历史不会忘记,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,刘少奇、罗荣桓、徐向前、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名开国将军转战沂蒙;八路军山东纵队、第一纵队、第一一五师司令部、新四军军部、华东野战军总部、抗大一分校、山东省党政机关,长期驻扎沂蒙;渊子崖自卫战、大青山突围战、南北岱崮保卫战,鲁南战役、孟良崮战役、淮海战役,无数次枪林弹雨、浴血奋战诠释着“青山处处埋忠骨、何须马革裹尸还”。仅抗日战争中,山东战场对日作战7.8万余次,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,占我们党领导下武装歼敌的1/3。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,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,20多万人参军参战,10万多英烈长眠沂蒙山。据山东省民政厅数据统计,山东登记在册的烈士共有30.1万人,占到全国的11.5%,居全国首位。

历史不会忘记,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间,不仅有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,舍亲取义的沂蒙母亲,全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;还有三昼夜架起军用大桥的青年突击队、跨越五省行程万里的“陈毅担架队”“把革命推过长江”的沂蒙民工队;更有“一门四英烈”的悲壮、民兵英雄们的勇猛和战斗堡垒村的坚强。仅解放战争中,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人次,支援的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%。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印证了“最后一块布做军装,最后一粒米做军粮,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”。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:“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。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,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!”

“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,山东党政军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诠释了牺牲奉献,成为沂蒙精神最鲜明的底色。

战天斗地

实干,改变了沂蒙山。

社会主义建设时期,这里是一片激情燃烧的土地,处处抒怀着重整山河的豪情。

从荒山秃岭到粮食丰产。“一把镢头一张锨,敢叫日月换新天”,沂蒙人民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、那么一种精神,在硝烟逝去的沂蒙大地上,掀起了大规模整山治水的群众运动。冬战严寒,夏战酷暑,到1964年,先后治理山头3310多座,改造沙丘薄田300多万亩,兴建大小水库2460多座,实现了“无山不绿、有水皆清”“山坡果树缠腰,河滩粮丰菜茂”。毛主席亲笔批示莒南县厉家寨村: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国,厉家寨是个好例”。上个世纪50年代,全国农业战线涌现出5个典型,3个来自沂蒙。

从“十年九灾”到“旱涝保收”。由于历史原因,沭河、沂河下游的鲁南、苏北地区连年遭受洪涝之灾。新中国成立后,作为淮河治理的重大工程,“导沭整沂”在沂蒙大地迅速展开。还是当年的那些支前民工,还是当年的那些拥军独轮车,沂蒙人民又把它们推上了治淮的主战场。寒暑四季、风餐露宿,历时4年7个月,沂蒙人民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,让60%的沭河洪水改道,累计完成的土石方可绕地球一周,先后有44名热血男儿献出生命,370人因伤致残,换来了沂沭河下游1450万亩土地旱涝保收、稻花飘香。专程到沂蒙山区写生纪实的徐悲鸿称赞沂蒙建设者是“当代的夏禹、当代的愚公”。

从“南稻北移”到“南茶北引”。60年代,在整山治水的基础上,沂蒙人民改革种植方式,实施南稻北移,实现了亩产“千斤田”,开创了山区种植历史先河,成为全省治涝的典型;70年代,沂蒙人民又大胆尝试南茶北引,因地制宜,不断培育茶树新品种,为全国“南茶北引西迁”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岁月燃情,山河为证。沂蒙人民在“破与立”的建设热潮中诠释着艰苦奋斗,成为沂蒙精神最朴实的品格。

翻天覆地

改革,成就了沂蒙山。

改革开放以来,这里成为创业创新的沃土,开启了日新月异的沂蒙蝶变。

有一种担当,叫“九柱擎天”。上个世纪80年代,平邑县九间棚村的9名党员,带领群众从最贫困的起点起步,在四面悬崖的龙顶山上架电修路、引水上山,自力更生、脱贫攻坚,干出了闻名全国的“九间棚精神”,成为农业战线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,也成为90年代沂蒙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率先整体脱贫的生动缩影。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役中,临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.6亿元,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845个,累计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8.9万人次,临沂约占山东1/6的贫困人口,提前两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,获评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。

有一种气魄,叫“敢闯敢干”。“醒得早、起得早,干得早”,当改革的春风潮起沂蒙大地,沂蒙人民从小地摊起步,历经五代市场变迁,借助“电商”和“一带一路”这双腾飞的翅膀,从容走向国际化。昔日“四塞之固、舟车不通,内货不出、外货不入”的沂蒙山区成为“中国市场名城”“中国物流之都”,创建“中国物流科技城”,获批设立“一带一路”综合试验区,2019年临沂商城交易额4830亿元,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到总量的98.8%,临沂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名单,这是沂蒙人民演绎的商业传奇。

有一种执着,叫“一以贯之”。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改革开放以来,沂蒙人民坚持以水为魂、以文为脉、以人为本建设美好家园,一个“六河贯通、八水绕城”“不是江南胜似江南”的大美新临沂崛起于沂河两岸,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5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.75%。临沂高铁全线开通,临沂机场38条航线通航国际国内37个城市,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日益呈现。自2004年,以“一创六建”为起点的文明接力从未停歇,从革命老区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,到以地级市第一名获评全国文明城市,再到全国首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,沂蒙人民不断涵养着城市文明的温度、高度与气度。

有一种动力,叫“红色引擎”。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,也是沂蒙最大的政治品牌,是激励我们建设大美新临沂的强大精神动力。改革开放以来,临沂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12.8%的增速,是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、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;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“红领书记”“三商党建”“沂蒙红色帮办代办”等品牌引领下,临沂连续五年上榜中国百强城市,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,沂蒙精神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。

有一种使命,叫“薪火相传”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,代代传承红色基因。今天的沂蒙涌现出五位中国时代楷模:新时代企业家楷模赵志全、“中国武警忠诚卫士”张楠、乡村振兴的“领头雁”王传喜、临沂籍中国陆军第一蓝军旅旅长满广志、边境线上“活地图”魏德友,以及临沂国际商城“拓荒牛”王士岭、新时代扶贫攻坚“沂蒙六姐妹”、新时代乡镇党委书记楷模许步忠、齐鲁时代楷模王成龙和践行沂蒙精神好党员、群众标兵、最美青年、好少年等1100多名先模。沂蒙精神历久弥新,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,不因时代变迁而黯淡,得益于沂蒙精神的代代传承。

以史为鉴,可知兴衰。沂蒙人民用改革开放的发展史诠释了创新创业,成为沂蒙精神最突出的时代内涵。

牢记使命再出发

伟大的时代,需要伟大的精神!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”

站在新起点,步入新时代,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“建立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制度”,这是确保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始终充满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战略之举、长远之计。“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铸就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共同精神气质的凝结,是一个超越了地理、时空的文化形象,蕴含着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,深刻回答了我们党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这一根本问题,揭示了“党的一切为人民、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”的血肉联系,彰显了党的领导的伟力,彰显了人民群众推进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伟力。我们要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突出实践,聚焦“深”“实”,探索创新干部教育机制、宣传群众机制、组织群众机制、服务群众机制、联系群众机制、群众监督评价机制等长效机制,重塑“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的党群干群关系,不断增强为民执政的最大底气,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,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放大沂蒙情怀,贡献沂蒙力量!

(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)

扫描二维码收藏本页面链接
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
版权所有:中国共产党宿迁市委员会组织部  技术支持:开普云
苏ICP备16058820号-1